“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指出,高等院校蕴藏着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最为丰富的人才资源,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活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要把这一优势进一步发挥好。为响应国家加大科普活动力度的号召,进一步扩大我校的自然科学科普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充分发挥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科特性,2025年3月,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专业研究生陈思露、蔡燕梅、孙芸和陈青枫4位同学受邀参加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与四川广播电视台合作开展的《花儿朵朵》栏目“自然之声”项目,完成了四期科普节目的策划、选题及直播。节目在喜马拉雅、熊猫享听等平台同步广播,在抖音同步直播。
3月3日,陈思露作为我校自然科学科普教育基地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代表,从红外相机视角下西南山地小生灵的故事为主题,完成了首期科普节目的直播工作。节目中,陈思露分享了在四川省宜宾市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沐川县芹菜坪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工作的所见所感。她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利用红外相机开展野生动物的拍摄和监测工作,以及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珍稀动物的实体和它们有趣的行为,包括亚洲黑熊拨弄红外相机、四川山鹧鸪雄鸟给雌鸟递食和白鹇振翅展示等画面。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西南山地珍稀雉类的魅力,她还在节目中展示了在野外工作时捡到的雉羽,包括白腹锦鸡、白鹇、红腹角雉和四川山鹧鸪的体羽。
3月11日,蔡燕梅从“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脍炙人口的故事出发,讲解了两栖动物神奇的变态发育。从外形到器官系统的改变,从食性到生活环境的改变,她用灵动活泼的语言详细地描述了小蝌蚪变成大青蛙的过程。除此之外,她还介绍了如何通过出现时节、体色和是否成群等特点来分辨蟾蜍和青蛙的蝌蚪,引导听众和观众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并强调两栖动物是环境是否良好的指示物种,呼吁大家携手为两栖动物和人类自身创造一个清洁、美丽的家园。在直播过程中,她展示了蟾蜍和非洲爪蟾的蝌蚪,以及美西螈、爪蟾和花狭口蛙,吸引了大批观众进入直播间参与互动问答。

3月18日,孙芸以“小小鸟粪,大大讲究”为主题,向听众和观众介绍了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和作用,以及鸟粪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她指出:“每个人的肠道微生物都是独一无二的,肠道微生物与我们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她还特别分享了野外考察过程中研究人员如何辨别、收集四川山鹧鸪及其伴生雉类的粪便,并说明通过分析、研究鸟粪中的成分,科研人员可以了解鸟类的饮食习惯、健康状况以及其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结构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为保护四川山鹧鸪等珍稀雉类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持。

3月25日,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联合培养的陈青枫同学作为压轴嘉宾圆满完成了最后一期科普节目的直播工作。在节目中,他分享了在横断山区如何开展两栖动物的调查、如何通过特殊的鸣声和特别的体色来鉴别两栖动物。除此之外,他详细介绍了会发出古琴般求偶声的仙琴蛙、全身金灿灿的金顶齿突蟾、昼伏夜出的龙洞山溪鲵、喜欢待在急流边的四川湍蛙、绿翡翠一般的经甫树蛙,以及受到刺激会分泌独特臭味的绿臭蛙,让人仿佛置身于横断山区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

作为动物学专业研究生,陈思露、蔡燕梅、孙芸、陈青枫4位同学充分发挥学科特性,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科学故事,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与使命,为推动生态保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发力。四川省野生动植物协会副会长陈红卫女士对4位研究生在节目的准备和播出过程中展现出的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高效协调、及时总结的工作作风表示高度认可和赞赏。
四期节目全平台在线听众共计4万左右,受众群体广泛,直播间获赞超10万。节目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
一审:吴进
二审:张译丹
三审:雍彬
编辑:研究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