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9日下午14时,由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影视与传媒学院承办的四川师范大学“研学讲坛”第四十六期讲座在狮子山校区七教318教室举办。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到台湾艺术大学访问学者、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谢建华教授为大家做分享交流。讲座由研究生会主席团李由主持,此次讲座面向全校人文社科类的研究生开展。
讲座海报
讲座从艺术和科学知识的鸿沟引入。谢建华教授认为,艺术语言是开放的,普通语言是封闭的。一个追求暧昧,另一个追求准确。真正的艺术家都在“发明”语言,但这种语言本身却是不稳定的、暗示性的,几乎所有伟大艺术都具有语义岐感。他详细分析了经典电影语言在视觉、叙事和结构上的不稳定性特征,如图像模糊、运动失焦、明度降低、省略性剪辑、去景深、低空间分布策略等六种视觉形式。那么,观者为什么会对这种介于真实和虚假的不稳定性状态产生某种依恋呢?因为在清晰和混乱之间,主体产生了一种对不可见世界的形而上学渴望,这就是理论思考的动力。
谢建华教授举例分析
在此基础上,谢建华教授追问:既然所有作品矛盾都处在透明与不透明、清晰与不清晰两种状态,理论又是如何处理阅读对象的这种歧感的?他认为,理论的主要工作是处理艺术作品的语义歧义,将模糊矛盾的感知转变成合意稳定的表达。理论研究因此可以由认知、经验和具身认知三种路径。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和批评工作者为了唤起阅读者的兴趣,语言也要经由陌生化和普遍化,这使理论和批评变成多重假设的竞争,它在本质上成为一种博取注意力的“话术”。在数字媒体时代,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何谓理想的理论与批评”的问题。
讲座现场
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落下帷幕。谢建华教授引征实例,将晦涩的理论话语转换为通俗易懂的学术语言,同学们收获满满。此次讲座拓宽了同学们学术研究的视野,启发电影研究的新思路,学会从分析走向综合,进而提高对电影的审美能力。
主讲专家简介:
谢建华,河南南阳人,教授,博士。现任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台湾艺术大学访问学者。
学术专长为电影理论、台港电影研究。已出版的学术成果包括:《台湾电影与大陆电影关系史》等著作,和刊发于《文艺研究》《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东亚研究》(韩国)等期刊的论文7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项。
供稿:王于红
摄影:肖雪健
一审:蒋蕊
二审:张译丹
三审:雍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