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2日,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在学院党委书记李北东和院长陈驰及副院长王曦的带领下赴遵义开展了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聚力乡村振兴”。历史赋予了遵义浓厚的红色基因,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弘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作风,铸就新时代的精神高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部遵义如何利用产业转型、基层党建、文化扶贫等具体措施使遵义的乡村走出了一条农、旅、文统筹发展的产业融合创新之路,如何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和特色产品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遵义模式,真正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是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和重点。
在遵义调研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分赴四渡赤水纪念塔、娄山关战斗遗址、遵义会议会址、浙大西迁纪念馆、茶乡核桃坝村以及国家级“文明村镇”“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习。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师生们切身体会到了我党在革命时期的奋斗历程和英勇精神,深切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乡村的振兴与发展。
一、重走长征路,感悟赤水精神
图 2参观红军四渡赤水茅台渡口纪念塔
图 3研究生走访茅台镇当地群众
二、感受红色文化,重温革命历史
图 4登临娄山关
随后,全体师生前往遵义会议纪念馆进行参观。在遵义会议会址前拳头紧握,重温入党誓词,不改入党初心,牢记党员使命。讲解员全面展示了遵义会议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全过程,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新时代背景下,遵义会议对同学们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同学们要铭记历史,坚定信念,传承优良传统,发扬党员作风,努力践行好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图 5 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三、传承革命文化,聚力乡村振兴
7月1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来到茶城湄潭县,参观了浙大西迁纪念馆,实地感受当年竺可桢老校长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不畏一路艰难险阻,开启文军“长征”之路,在妻儿相继因病暴毙的痛苦情形下,依然坚挺为革命事业奔波劳累。战乱年代的教育前辈们,用生命和实际行动诠释了传承的意义,也教会我们珍惜当下。
图 6李北东书记和研究生与党校教师交流
随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在湄潭县党校副校长吴大江老师的带领下,前往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湄潭县核桃坝村和国家级“文明村镇”、“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田家沟进行调研,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通过走访当地群众、听取专题演讲、与村干部进行座谈等多种形式开展调查。
核桃坝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何殿伦老支书的审时度势、辛劳带领,老支书一生驻扎基层,奔走农村,不仅利用茶产业带富了村民,更为党的基层建设创建了新范本,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从核桃坝村现任村支书了解到,“群众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基层党组织如何号召群众同心协力搞建设这是首要任务,核桃坝村采用的是支部带干部,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层层带进模式,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一位正在村委会办理事务的村民说:“现在咱们村的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平时农闲可以上夜校学知识、学技术,村里的卫生所就可以接种疫苗,身体健康有保障,干部都很为群众着想,周末也能办事。”开办茶厂的陈老板说,党和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总体规划,让这一代生意人有盼头,家乡的产品远销海外甚为自豪,小家生活富裕,自己也成立湄潭爱心公益协会回馈社会。
图 7学院师生在核桃坝村调研
图 8李北东书记与核桃坝村村支书座谈
在十谢共产党发祥地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中共湄潭县委党校老师李强为同学们详细讲述新农村田家沟的建设历程,利用红色文化和茶产业发展旅游产业。政府会每户补贴7000元钱以及免费的水泥帮助村民修建别具一格的徽派新房屋,此外,村委会还会免费提供专业除虫剂和垃圾桶,更好的建设生态乡村,打造乡风文明。一位开农家乐的大娘说:“党和国家政策好,自从修建了新农村,村里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平坦公路,车子可以直接开到茶园,方便快捷。现在发展茶产业和旅游之后,家家都盖房买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和核心,打造新农村,首要是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因地制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图 9 研究生走访田家沟当地群众
四、息烽营地缅怀先烈,革命精神烽火不息
本次暑期实践活动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重温革命党史过程中感受到了红色经典的磅礴和遵义乡村的美丽。我们要铭记党的光辉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开拓进取。学习遵义模式,借鉴遵义乡村扶贫开发、乡村振兴经验,从挖掘基层党建制度潜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乡风文明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充分发挥基层党建、文化扶贫、产业振兴的重要作用,根据时代的要求积极应变,将实际经验与本地特色相结合,走好“乡村振兴”新长征之路!
【编辑:研究生在线】